海南少數民族地區平安創建有何不一般

在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縣城,有一個叫“百花廊橋”的地方,這裡是群眾晚間散步休閑的理想場所。由於這裡是多民族混居的城郊,外來人口多,治安形勢復雜,以前晚上常有社會青年在此聚眾酗酒或打群架。3年前,該縣多措並舉齊抓共管再未出現治安案件,現已成為群眾喜歡的好去處。

這隻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創建“平安瓊中”的一個縮影。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在瓊中縣調查走訪發現,縣城街道整潔漂亮,社會治安秩序良好。這一局面的形成,在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通過不斷完善群防群治體系,建立矛盾糾紛排查“大調解”格局,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創新,打造少數民族地區平安品牌。

“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總目標,結合黎苗族聚集區的實際,探索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模式。”該縣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張長豐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瓊中雖然是國定貧困縣,但先後獲得“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全國‘六五’普法中期檢查先進縣”和中央綜治委剛剛評出的2013至2016年度“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殊榮,得到海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肖傑的肯定。

群防群治敲響“平安鐘”

鬧軍坡是海南特有的風情習俗,現在成為黎苗漢族同慶的活動。在以前,每年的軍坡節都是灣嶺鎮政府最頭疼的事情,打架鬥毆是常態。

如何治理?瓊中縣推出瞭民俗節日活動報備制度,尤其是組建村級聯防隊伍、護村隊等群眾組織,他們根據責任區域同步巡邏巡查,打架鬥毆的現象基本消失。

張長豐說,2013年以來,瓊中結合本縣各自然村“零散小”等特點,建立起以村“兩委”幹部、村小組長為核心,黨員、治安積極分子為骨幹的村級治保會、護村隊、村級聯防隊等群防群治隊伍力量。據統計,全縣共有201支群防群治隊伍,共2835人。2012年以來,全縣聯防隊員累計參與各項活動達10000多人次。

記者註意到,目前該縣各鄉鎮依托民兵組建村級聯防隊達60支480人。原來,瓊中縣各鄉鎮均設有1個基幹民兵排(連),人數在30人至60人之間,接受當地黨委和武裝部雙重領導,而且各鄉鎮的武裝部長基本上都兼任本級綜治辦主任,依托民兵成立聯防隊優勢明顯。他們每年接受不少於20天的軍事訓練,為維護當地社會穩定發揮瞭主力軍作用。

瓊中地處五指山北麓,面積2704.66平方公裡,總人口234373人,其中黎族、苗族人口為134211人,占總人口的57.26%。

“瓊中縣公安局全局僅有正式民警214人,大多非黎苗族。”瓊中縣委常委、縣公安局局長王偉章說,為此,縣公安局建立“黎苗協警隊”,招錄部分基層黎苗族人員作為“翻譯官”和“協調員”,參與維護民族團結和山區社會治安穩定工作。在一線工作中,把會說民族語言、知曉民風民俗的民警安排在少數民族群眾聚集的責任區,深入少數民族群眾傢中,積極主動開展矛盾糾紛化解、治安問題整治等工作,架起“平安橋”。

網格員成治安“前沿哨”

今年8月22日8時許,瓊中縣灣嶺鎮烏石村村委會網格員吳顏像以往一樣,戴上草帽、拿上裝有“社區e通”軟件的手機進行日常巡查時,發現烏石村小組村民王宏法與王玉花因宅基地問題發生爭吵。

瞭解情況後,吳顏及時將具體情況上報給瓊中縣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監管中心和灣嶺鎮監管員王傢任,王傢任又將情況反饋給鎮政府,由鎮分管領導組織司法所、規劃所、派出所前往協調。當天中午,王玉花同意歸還宅基地。

像吳顏這樣的網格員,瓊中共有148名,分佈在全縣138個網格中,再加上13名網格監管員,默默奮戰在治安最前沿,被稱為基層“平安之眼”。

“自2013年全省啟動網格化服務管理系統建設以來,在地方財政資金匱乏的情況下,瓊中縣安排資金3300多萬元著力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創新建設。”瓊中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維穩辦主任魏瓊華說。目前,縣、鎮(鄉)、村(社區)三級平臺基本實現聯網運行,各項數據有序錄入,網格員全面上崗,網格化社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魏瓊華說,網格化社會管理服務信息系統是應用系統項目之一,是社會矛盾聯動化解系統。瓊中縣以網格化管理創建為契機,統籌整合公安、民政等部門基礎數據信息,推動綜治信息互聯互通、共享共用,矛盾信息可在第一時間直達相關職能部門,實現所有單位並聯化解,進一步健全瞭縣、鎮、村三級綜治維穩工作聯動運行機制,實現瞭由“各自為政”向“協調聯動”轉變,打破瞭部門之間的壁壘,形成社會治理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

“系統可提供辦件追蹤、網絡督辦、溝通協作、綜合統計、動態流程等功能,建立全面覆蓋、聯通共享、功能齊全的聯動化解平臺網絡,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標。”魏瓊華說。

“大調解”一般家庭抽肥撐起平安防線

灣嶺鎮北鬥村村民劉廷元開車與烏石農場盧德輝的摩托車相撞。經瓊中交管大隊調解,劉廷元一次性支付盧德輝1.2萬元事故賠償費,盧德輝承擔自己的治療費1858.5元和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修理費。

由於交通調解協議沒有強制效力,在當事人提起申請後,瓊中縣人民法院確認調解協議有效,雙方當事人當場認可,成功調解該糾紛。

近年來,瓊中縣法院探索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大膽探索“訴調對接”,創新推進“六個對接”:法院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群團維權、各級組織等對接,打開瞭化解矛盾新窗口,使案件繁簡分流,節約司法成本,減輕當事人的訴訟負擔。

“我們在多元糾紛矛盾解決機制改革方面積極探索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和工作機制,建立糾紛排查‘大調解’格局。”瓊中縣法院副院長鄧雪玲說,2012年5月,瓊中縣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為“訴調對接”海南法院唯一試點單位。2014年12月,瓊中縣法院被確定為全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試點法院。2015年,又被最高人民法院評為“全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示范法院”。

據統計,自“訴調對接”開展以來,瓊中縣法院司法確認、委托調解、委派調解案件共計2031宗,成功調解1957宗,調解成功率達96.36%。

少數民族地區穩,則全縣安。瓊中縣法院積極回應邊遠山區少數民族群眾訴求,走進黎村苗寨開展巡回辦案、上門調解,利用節假日開展預約調解、電話調解和網絡調解等一系列為民司法措施。

魏瓊華表示,瓊中全縣始終把化解社會矛盾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主線,制定印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關於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推進方案》等,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三位一體”大調解工作體系,形成“黨委領導、綜治協調、聯席督導、部門聯動、依托基層、各方參與”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格局。

2013年至2016年,共排查調處矛盾糾紛3317宗,調處成功3144宗,95%的矛盾糾紛得到有效化解。

2017年6月30日,肖傑到瓊中調研時表示,瓊中的政法綜治工作模式有很多創新點值得學習,如聯防群治、網格化管理等機制,真正做到瞭問題聯治、公家機關水肥清運工作聯動、平安聯創。


【摘要】

在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縣城,有一個叫“百花廊橋”的地方,這裡是群眾晚間散步休閑的理想場所。 據統計,自“訴調對接”開展以來,瓊中縣法院司法確認、委托調解、委派調解案件共計2031宗,成功調解1957宗,調解成功率達96.36%。


在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縣城,有一個叫“百花廊橋”的地方,這裡是群眾晚間散步休閑的理想場所。由於這裡是多民族混居的城郊,外來人口多,治安形勢復雜,以前晚上常有社會青年在此聚眾酗酒或打群架。3年前,該縣多措並舉齊抓共管再未出現治安案件,現已成為群眾喜歡的好去處。

這隻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創建“平安瓊中”的一個縮影。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在瓊中縣調查走訪發現,縣城街道整潔漂亮,社會治安秩序良好。這一局面的形成,在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通過不斷完善群防群治體系,建立矛盾糾紛排查“大調解”格局,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創新,打造少數民族地區平安品牌。

“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總目標,結合黎苗族聚集區的實際,探索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模式。”該縣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張長豐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瓊中雖然是國定貧困縣,但先後獲得“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全國‘六五’普法中期檢查先進縣”和中央綜治委剛剛評出的2013至2016年度“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殊榮,得到海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肖傑的肯定。

群防群治敲響“平安鐘”

鬧軍坡是海南特有的風情習俗,現在成為黎苗漢族同慶的活動。在以前,每年的軍坡節都是灣嶺鎮政府最頭疼的事情,打架鬥毆是常態。

如何治理?瓊中縣推出瞭民俗節日活動報備制度,尤其是組建村級聯防隊伍、護村隊等群眾組織,他們根據責任區域同步巡邏巡查,打架鬥毆的現象基本消失。

張長豐說,2013年以來,瓊中結合本縣各自然村“零散小”等特點,建立起以村“兩委”幹部、村小組長為核心,黨員、治安積極分子為骨幹的村級治保會、護村隊、村級聯防隊等群防群治隊伍力量。據統計,全縣共有201支群防群治隊伍,共2835人。2012年以來,全縣聯防隊員累計參與各項活動達10000多人次。

記者註意到,目前該縣各鄉鎮依托民兵組建村級聯防隊達60支480人。原來,瓊中縣各鄉鎮均設有1個基幹民兵排(連),人數在30人至60人之間,接受當地黨委和武裝部雙重領導,而且各鄉鎮的武裝部長基本上都兼任本級綜治辦主任,依托民兵成立聯防隊優勢明顯。他們每年接受不少於20天的軍事訓練,為維護當地社會穩定發揮瞭主力軍作用。

瓊中地處五指山北麓,面積2704.66平方公裡,總人口234373人,其中黎族、苗族人口為134211人,占總人口的57.26%。

“瓊中縣公安局全局僅有正式民警214人,大多非黎苗族。”瓊中縣委常委、縣公安局局長王偉章說,為此,縣公安局建立“黎苗協警隊”,招錄部分基層黎苗族人員作為“翻譯官”和“協調員”,參與維護民族團結和山區社會治安穩定工作。在一線工作中,把會說民族語言、知曉民風民俗的民警安排在少數民族群眾聚集的責任區,深入少數民族群眾傢中,積極主動開展矛盾糾紛化解、治安問題整治等工作,架起“平安橋”。

網格員成治安“前沿哨”台中市化糞池清理

今年8月22日8時許,瓊中縣灣嶺鎮烏石村村委會網格員吳顏像以往一樣,戴上草帽、拿上裝有“社區e通”軟件的手機進行日常巡查時,發現烏石村小組村民王宏法與王玉花因宅基地問題發生爭吵。

瞭解情況後,吳顏及時將具體情況上報給瓊中縣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監管中心和灣嶺鎮監管員王傢任,王傢任又將情況反饋給鎮政府,由鎮分管領導組織司法所、規劃所、派出所前往協調。當天中午,王玉花同意歸還宅基地。

像吳顏這樣的網格員,瓊中共有148名,分佈在全縣138個網格中,再加上13名網格監管員,默默奮戰在治安最前沿,被稱為基層“平安之眼”。

“自2013年全省啟動網格化服務管理系統建設以來,在地方財政資金匱乏的情況下,瓊中縣安排資金3300多萬元著力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創新建設。”瓊中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維穩辦主任魏瓊華說。目前,縣、鎮(鄉)、村(社區)三級平臺基本實現聯網運行,各項數據有序錄入,網格員全面上崗,網格化社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魏瓊華說,網格化社會管理服務信息系統是應用系統項目之一,是社會矛盾聯動化解系統。瓊中縣以網格化管理創建為契機,統籌整合公安、民政等部門基礎數據信息,推動綜治信息互聯互通、共享共用,矛盾信息可在第一時間直達相關職能部門,實現所有單位並聯化解,進一步健全瞭縣、鎮、村三級綜治維穩工作聯動運行機制,實現瞭由“各自為政”向“協調聯動”轉變,打破瞭部門之間的壁壘,形成社會治理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

“系統可提供辦件追蹤、網絡督辦、溝通協作、綜合統計、動態流程等功能,建立全面覆蓋、聯通共享、功能齊全的聯動化解平臺網絡,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標。”魏瓊華說。

“大調解”撐起平安防線

灣嶺鎮北鬥村村民劉廷元開車與烏石農場盧德輝的摩托車相撞。經瓊中交管大隊調解,劉廷元一次性支付盧德輝1.2萬元事故賠償費,盧德輝承擔自己的治療費1858.5元和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修理費。

由於交通調解協議沒有強制效力,在當事人提起申請後,瓊中縣人民法院確認調解協議有效,雙方當事人當場認可,成功調解該糾紛。

近年來,瓊中縣法院探索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大膽探索“訴調對接”,創新推進“六個對接”:法院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群團維權、各級組織等對接,打開瞭化解矛盾新窗口,使案件繁簡分流,節約司法成本,減輕當事人的訴訟負擔。

“我們在多元糾紛矛盾解決機制改革方面積極探索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和工作機制,建立糾紛排查‘大調解’格局。”瓊中縣法院副院長鄧雪玲說,2012年5月,瓊中縣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為“訴調對接”海南法院唯一試點單位。2014年12月,瓊中縣法院被確定為全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試點法院。2015年,又被最高人民法院評為“全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示范法院”。

據統計,自“訴調對接”開展以來,瓊中縣法院司法確認、委托調解、委派調解案件共計2031宗,成功調解1957宗,調解成功率達96.36%。

少數民族地區穩,則全縣安。瓊中縣法院積極回應邊遠山區少數民族群眾訴求,走進黎村苗寨開展巡回辦案、上門調解,利用節假日開展預約調解、電話調解和網絡調解等一系列為民司法措施。

魏瓊華表示,瓊中全縣始終把化解社會矛盾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主線,制定印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關於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推進方案》等,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三位一體”大調解工作體系,形成“黨委領導、綜治協調、聯席督導、部門聯動、依托基層、各方參與”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格局。

2013年至2016年,共排查調處矛盾糾紛3317宗,調處成功3144宗,95%的矛盾糾紛得到有效化解。

2017年6月30日,肖傑到瓊中調研時表示,瓊中的政法綜治工作模式有很多創新點值得學習,如聯防群治、網格化管理等機制,真正做到瞭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
arrow
arrow

    acy626og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